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的通知
http://www.yuncheng.gov.cn/news/97/991.htm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运城市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7月3日
运城市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运城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由市经信委牵头组织编制《运城市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
信息化发展是运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运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是运城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运城整体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基本形势
我们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转型跨越发展主旋律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强化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招商推动、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五大战略重点。
未来五年,是运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数字运城”建设的深化期,“智慧运城”建设的启动期,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信息惠民、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信息化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电视(IPTV)、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三网融合”进程加速,即将步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电子商务普遍应用,网络文化蓬勃兴起,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信息安全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前,我市信息化已走过了基础发展时期,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三网融合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条件日益成熟,新型产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全市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宽带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信息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取得积极成效,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已初步形成运城信息化加快发展的态势。
(二)发展优势
1.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市信息通信业依靠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建成了大容量、高层次、技术先进、功能多样、覆盖全市、连接世界的信息通信网络。
2.信息产业加速发展
2013年,全市行业统计内的电子制造企业24户,软件服务业企业29户,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业务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电子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0%;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10%;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撑。
3.企业信息化初见成效
全市企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重点,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冶金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支柱行业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初具规模,有效支撑了研发、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目前,全市重点企业70%左右实现了办公自动化,50%以上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60%左右建立了内部网,网上采购订货、资金交易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商务手段正在蓬勃兴起。
4.公共服务信息化稳步推进
公共服务信息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运城农业信息网向市、县(市、区)延伸,提供网上展厅、供求热线“一站通”、手机短信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县、乡三级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完善,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高等教育招生实现网上咨询、远程网上录取等服务。运城旅游信息网的旅游景点介绍、景区天气预报、旅游投诉、在线咨询等服务逐步开展。建成较完善的金融电子渠道,ATM、自助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均监控统一平台已投入使用。数字运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投入应用,互联网新闻、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的发布和开发快速发展,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公益性数据库启动建设。科技、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各个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5.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坚持积极防范、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规划并启动了包括密钥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检测、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通报、容灾备份体系等在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了无线电管理及技术设施建设,保障通信、导航及信息安全。多部门信息安全保障联动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培育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业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两条路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构建我市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 资源共享
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平衡城乡、产业与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加强科学谋划,优化整体布局;注重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深化管理创新;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人口、地理信息、征信等资源共享;强化标准建设,系统化、体系化推进信息化发展。
2.需求导向 深化应用
围绕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以信息资源的集约建设和整合共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慧运城”的试点应用等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深入,提高全市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3.以人为本 信息惠民
坚持把“服务群众、信息惠民”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让全市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
4.创新引领 互动发展
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研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信息化综合应用为创新突破口,解决我市信息化发展瓶颈;建立创新体系,实现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传统信息产业,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5.保障安全 优化环境
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两手抓,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原则,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业的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集聚,拓宽国内外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全面优化我市信息化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我市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1.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得到显著增强,电话、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化普及率达到全省前列。到2020年,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达到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3G/4G/WLAN)融合建设的宽带通信网,覆盖全市城乡,实现城市家庭100%光纤覆盖,光纤宽带网基本建立,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超过135万户,家庭普及率接近82%。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4G)用户超过468万户,用户普及率达到9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城市部分家庭带宽达到1GBPS。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三网融合稳步推进。
2.通过深化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电子商务特色集聚区。
3.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明显加强,工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速提质,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功能日臻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企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4.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推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运城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等子系统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民众的生活体验,让民众安居乐业。通过智慧园区、智慧旅游、智慧物流和智慧环保等子系统的建设,促进运城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运城经济发展向信息产业转型,催生和带动新的智慧城市产业链,保证运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村信息化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更加有力。2年内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光缆、通宽带,实现3G基站全覆盖。加快实施“校通宽带”工程,实现500所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全部通宽带,创造条件使接入带宽达到8Mbps以上的学校占比达到70%以上。每年降低电信资费水平,降幅不低于5%,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
6.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7.全市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信息化为“工业新型化”战略的支撑作用显现,运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重点
未来5到10年,主要围绕我市信息化服务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九大重点任务。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宽带网络建设
加快城域网络升级扩容,实施《山西省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光纤入户工程技术规范》,推进“光进铜退”,实施光纤入户,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实行光纤接入一步到位,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宽带网络逐步实行光纤化改造升级,加快广电网络双项数字化改造,建成城市全光网络。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全市95%的城镇家庭光纤化覆盖;3G/4G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城乡的,无线局域网WLAN全面实现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0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60%以上;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用户(3G/4G)达到190万户。普及率达到36.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20MBPS和4MBPS。实施“校通宽带”工程,实现500所贫困农村中小学全部通宽带,创造条件使接入宽带达到8MBPS以上的学校占比达到70%以上,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到2020年: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达到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3G/4G/WLAN)融合建设的宽带通信网,覆盖全市城乡,实现城市家庭100%光纤覆盖,光纤宽带网基本建立,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超过135万户,家庭普及率接近82%。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4G)用户超过468万户,用户普及率达到9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城市部分家庭带宽达到1GBPS。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2014年到2016年,在运城市建设通信基站4927个,其中, 3G基站1831个,LTE基站3096个,建设光缆线路1.74万皮长公里、管道910孔公里。
2.全域覆盖无线网络
以宽带数据网络建设为重点,提升无线宽带承载能力。增加第三代移动通信(3G)基站布点,争取第四代移动通信(4G)试点,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的全域覆盖,提高无线网络容量和带宽,满足随时随地通信需求。到2015年,实现主城区和乡(镇)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全覆盖,重点、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络(WLAN)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全市范围内第三代移动通信(3G/LTE)网络全覆盖,成为全省领先水平的无线宽带城市。
加快商业区、交通枢纽、高校、机场、酒店、商务写字楼、住宅小区等重点热点区域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建设,实现深度覆盖。目前,我市正在对飞机场、火车站、高铁站、客运汽车站、工商、税务、社保服务大厅等重点公共场所进行全省统一平台的无线局域网建设,计划到2014年底分批次对列入全省建设计划的30个重点公共场所进行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对公众提供限时的免费服务。
3.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库
加快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等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加强专业应用数据库建设;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发布,深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
4.打造基础信息通信能力开放利用平台
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运营商、第三方厂商积极性,开放提供语音、消息、视频、互联网等数据通信资源和呼叫服务中心、网络和业务监控中心、平台维护支撑中心等服务支撑资源,打造基础信息通信能力开放利用平台,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基础信息通信能力支撑。(牵头单位:通信联合建设办公室;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经信委、市规划局、三大电信运营企业)
(二)深化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对政务办公、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领域的共性应用需求进行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在政务办公领域,重点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在城市管理领域,重点打造视频监控平台;在产业领域,重点打造企业服务平台;在民生领域,重点打造市民卡平台、智慧社区平台。
加快全市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遏制重复建设,深化全市行政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以市发改委信息中心为依托,制定和实施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专网和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快推进跨部门、跨领域政务信息资源的集中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职责,理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及管理体制,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整合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统一开发共性应用软件,统一提供共性电子政务服务,统一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使全市电子政务互联、互通、共享,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加强电子政务外网服务
依托市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的现有平台,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加快部门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和业务协同创新,实现政府服务面向公众的统一化、在线化、便捷化、公正化、透明化和高效化;完善网上办事功能,不断丰富办事种类,拓展服务覆盖范围,增强在线咨询和查询能力,优化办事流程和审批流程,实现网上直接申报、办理的能力,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外网的公众服务能力;精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采编、发布规范,为公众提供实时、丰富、实用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推广和宣传能力,塑造我市在互联网上的良好城市形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以12345市民热线为主,整合部门服务热线,为公众全面提供办事指南、监督投诉、咨询查询、疑难解决、参政议政等参与渠道,实现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的有效监督,提高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率,塑造政府为民、亲民、便民的形象。
2.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建设
依托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整合各个专业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资源,建立起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建成政务信息数据中心和综合业务平台,规范专业系统的数据采集、调用和传递,实现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互的规范化、即时化;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业务应用,打通跨部门电子审批流程,健全部门间协同和互动的网上办公机制,促进政务部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业务应用系统由相对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发展,信息资源由部门应用为主向共享共用发展;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政务信息公开、资金管理、项目审批等重点行政环节的监察。
3.规范电子政务运营维护管理
按照统一运营维护要求,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运营维护管理体制机制,培养专业、可靠的运营维护人员队伍,切实做好网络维护、故障处理等日常服务工作,保证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增加对电子政务网络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对机房环境、网络设备、网络性能等进行实时监控,对各种硬件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完善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防护;探索实行电子政务网络运营维护服务外包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对技术类和事务类的公共服务事务,要率先试行服务外包。
4.健全数据交换共享体系
打造集网络交换、数据交换、资源存储、标准规范能力为一体的核心网络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跨平台连接和交互,推进部门及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信息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格式转换能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市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
(三)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助推工业提速增效
推进“两化”融合。通过深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现代研发、先进制造、营销体系的发展,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围绕煤电铝材、煤焦化、金属镁、运输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新材料、家具制造等九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两化融合”工程。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智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以建设安全型城市为契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推进企业与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集团)应急平台建设,推进生产作业环境的监测监控、安全管理和应急信息系统的应用。
继续推进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围绕煤电铝材、煤焦化、金属镁、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新材料、家具制造等全市九大产业集群,主要在以下行业培育示范企业,打造行业两化融合示范标杆,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推进工业新型化。
化工行业。大力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成分分析,推动工艺流程仿真技术。加快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以阳煤丰喜为龙头,积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先进控制系统(APC)等控制技术和设备,使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
镁铝行业。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华圣铝业和银光镁业为示范,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全面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煤炭能源行业。重点支持能源骨干企业,以王家岭煤矿、华晋能源河津煤业为龙头,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井上与井下、矿区与政府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系统,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发展“三步走”战略,在六个环节(发电环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调度环节)和一个平台(通信信息化平台)上寻找切入点,以实施安全、可靠、优质、高效、互动的电力供应,推动电力行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装备制造、设备、数控机床、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电工电器产品生产企业,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向人机交互性更强和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以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和大运汽车制造为龙头,以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水平,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核心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以中兴集团、寰烁科技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既有优势,大力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电子材料、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电气装备等产业);重点支持盐湖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我市乃至全省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软件企业服务“两化”融合的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推进“三网”融合等)。
建材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高温条件、烧结或熔融状态下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以威顿水泥为龙头,提高建材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加快应用红外温控、变频调速、功率优化控制、温度曲线自控、自动码放等先进控制和执行方法。强化信息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玻璃企业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企业升级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支撑为依托,以闻喜宏伟、宏业玻璃有限公司为龙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培育有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的自动控制。不断拉长玻璃产业链条,把我市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玻璃产品集散地。
医药行业。大力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品的研发。以亚宝药业为依托,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试药系统,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加快医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建设和实施,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啤酒、乳品、面粉加工等行业骨干企业,以雪花啤酒、华龙方便面为龙头,提升生产环节、生产工艺中的信息化和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以信息化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三大电信运营企业)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1.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点推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以农产品服务、旅游电子商务为主流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旅游业和面向广大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探索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体现运城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新路。
大力发展集企业宣传、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形成电子商务特色集聚区。建立一批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区域特色明显的行业性商务网站,扶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引导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发展网络销售和采购业务,实现“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购销互动。支持第三方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与电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健全我市电子商务政策支撑体系,努力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总部,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搭建行业电商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三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网络、信用、物流、宣传推广等四大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产业政策健全清晰、管理体制合理高效、配套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完备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与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
建设电子商务总部。结合我市生态智慧城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采取降低入驻门槛甚至免费入驻的方式,实行循环淘汰制度,吸引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更好地发挥孵化功能。
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在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网络文化创意、网络学校、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推动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强化仓储、配送、采购等功能,发展一批以商品市场为依托的网商集聚区。
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支付模式,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完善电子认证、密钥管理等安全服务功能。发挥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以及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的成熟运作模式和优秀解决方案。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亿元。
2.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或自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传统企业利用网络零售、批发渠道等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贸易流程和营销模式的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构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降低经营成本。
以润恒集团为依托,强化电子商务宣传教育,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建设,促进运城电子商务产业可持续繁荣发展,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发展“大物流”战略,坚持“产业支撑物流、物流推进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打造承东启西、公铁衔接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战略目标,实现我市物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形成产业群,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大规模现代物流园、发展几个中型物流园区,建设城市中心仓(电子商务标准仓)等一批物流载体,加快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步伐,实现国际物流、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真正形成“大物流”发展框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物流园区和物流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和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物流园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综合性物流园——城市中心仓——配送点三级节点体系初步构架。物流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企业物流信息软件进一步推广,全社会物流运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以润恒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以信息流为引导,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利用EPC(产品电子代码)和RFID等信息技术推动物流产业升级。整合现有物流要素资源,促进物流模式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五)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1.推进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深化教育信息化,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网上教育、远程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加快科技信息化,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推进虚拟产学研合作、科学仪器网络共享服务。加快卫生信息化普及服务,试点推进市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数字卫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卫生防疫信息系统。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快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进基层服务。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推进社保“一卡通”,推进市民卡(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
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搭建三网融合公共平台,重点推进综合业务运营支撑软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电视播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数据和灾备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可控、可测、可管目标。大力推动我市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产品。
3.推进公共管理信息化
加强人口信息管理与服务,推进人口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向基层延伸,通过人口信息的跨部门交换与共享,实现基层“一站式”服务。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以重大危险源为突破口,提升和完善重点领域、行业安全生产监测与管理系统,完善危化品、易污染产品等重点行业安全预警与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建立电梯、锅炉等重点生产、生活设施的在线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防患于未然。加强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大安全”信息应用和可视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本地容灾备份系统共建共享,加强地市间合作,推进异地灾备中心建设。
4.推进服务业领域信息化
建设旅游信息资源库和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发布网络化,完善旅游资源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旅游消费“一卡通”工程。在商贸领域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应用,提高商贸行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积极开展金融信息化创新,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加快建设金融信用网络。
5.扩大信息消费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及新兴信息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拓宽信息消费领域。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传播,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促进旅游品牌和特色产品发展,支持发展我市名优土特产的网上推广和交易。
6.打造公众集成服务门户
面向公众用户,对各类信息化服务进行客户端的界面集成,通过移动终端、网站、电视和短号等形式,打造统一、开放、可交互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公众集成服务门户,实现区域信息服务集中化、界面化、即时化、互动化;不断丰富门户内容,加强门户推广和运营,发挥其集聚、联动、网络效应,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通道。(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人口和计生委)
(六)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以“数字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
结合农业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推广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控制、条形码、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在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应用与监管,实现农产品产业链质量信息追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与防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等方面加强农业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开展网上交易,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构建 “骨干专业户+大户+农户”的组团式生产链。
2.提升促进数字三农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深化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提高农民信息化综合素质。在重点城镇、村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促进郊区农村无线应用的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
3.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依托农技110、农经网、农村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万村联网等网络,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向乡(镇)延伸,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紧密结合。为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及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搭建网上办公平台,结合人口计生、社会保障、财政、民政等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民信箱”建设,实现乡(镇)、行政村万村联网的网站全覆盖,90%以上的子网站达到规范建站要求。实施农技咨询“一站式”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人,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4.发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数据采集信息,对地面卫星接收站传回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入库,接受和处理GPS数据,接收和处理人工报送数据建立农业信息库,起到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农业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精准农业示范带头作用。
5.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专家队伍建设。研究农业适合我市地理、气候等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及时传达给广大农民。(牵头单位:市农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七)加快山西智慧城市产业园和“智慧运城”建设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推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服务运城、辐射周边、构建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利用示范效应面向中西部城市拓展智慧城市云服务,带动运城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集聚云技术、教育、医疗、物联网、互联网、环保六大产业集群。智慧城市产业园将以中兴网信为龙头,发展5个中游企业,集聚100个下游企业,构建“1+5+100”智慧城市产业集群。围绕城市产业需求,重点引入电子产品生产型企业、物联网产品研制型企业、应用型软件开发企业、云平台建设和服务型企业、新材料生产型企业、总部经济型企业及相关高科技产品研制型企业。基于智慧城市云服务,构筑上下游产业相关联、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环境,引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运城市及中西部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够极大的加速运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占领中西部信息产业的高地。
通过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城市基础数据库,推动城市信息一体化进程,为运城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圈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等子系统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民众的生活体验,让民众安居乐业。通过智慧园区、智慧旅游、智慧物流和智慧环保等子系统的建设,促进运城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运城经济发展向信息产业转型,催生和带动新的智慧城市产业链,保证运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食药监局)
(八)大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
围绕打造百亿信息产业的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搭建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建设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提升和培育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力争形成云计算、教育、医疗、环保、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不断提升信息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落户运城。加快发展微机电传感器MEMS、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传感器;大力发展传感网无线通信系统、高智能化音视频传感网、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2.发展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加大信息载体软件研发服务力度,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城市信息产业园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专业管理软件等。
3.集聚建设信息产业园区
市、县(市、区)、开发区联动,逐步构筑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市、县(市、区)和开发区为支撑的全市信息产业格局。以“5+15”园区为依托,围绕煤电铝材、煤焦化、金属镁等九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信息制造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区、多媒体产业基地及信息服务示范园区。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重大项目引进,建立集“研发、孵化、交易、培训”于一体的信息产业服务体系。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优秀人才落户运城,引导信息服务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强化科技创业园的孵化功能,培育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信息产业企业。加快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园区信息、企业信息,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和管理平台,形成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信息优势和有序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信息化进程。
4.提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快信息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信息化技术开发人才。对信息行业重点企业的重大技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安排财政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经认定的省级以上新产品、软件产品,被核准的国家发明专利,财政给予相应补助。狠抓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企业信息中心建设工作,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建立。建设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信息化软、硬件配套服务。支持组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组织。以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加大对重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支持力度,做好典型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工作。(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
(九)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强基工程
完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能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和措施,形成信息安全预警监测处置、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网络侦控等应用系统为主体的整体框架,建立全域、全程、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市信息安全中心。
成立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发挥小组职能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全市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深入发展。
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制定《2014年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指南》,指导政府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开展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会同公安、安全、保密等部门组织重点领域抽查。
年内拟针对性地组织对5-10个部门、8-15个工业企业开展实地抽查,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国家安全局、三大电信运营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和市“三网融合”领导组,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贯彻落实《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大《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配合相关单位开展《条例》执法检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专家学者、风险投资业主等各方面作用,形成推进全市信息化合力。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各单位都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协调各方利益,广泛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概算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的投资预算,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确保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考核评估,制定信息化项目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项目审批、行政考核、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实行投资失误问责制,从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监理、验收、评估入手,建立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积极争取省、国家对我市信息化项目的资金扶持;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申请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重点项目库,不断加大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工作力度。
(二)加强信息化法规、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以规范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的建章立制工作;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开展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研究,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接轨,适应运城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接口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重点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管理。
(三)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信息化向更宽广领域渗透
积极争取国家、省等相关部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持,加强财政、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的配套落实。按照《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快市级层面配套政策的研究与落实,制定和完善《信息产业鼓励政策》(含“两化”融合项目、信息制造业项目、信息服务业项目扶持)、《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办法与鼓励政策》、《信息产业园区认定办法与鼓励政策》、《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办法》、《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村信息化、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其中50%以上的鼓励资金优先支持信息产业集聚区、特色信息产业、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信息产品。出台基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的办法和细则,构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和标准。加强信息化数据统计、预测分析、发展研究工作,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
(四)进一步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依托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普及项目管理、网络维护、系统集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等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制定对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核心技术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确保信息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五)加强信息安全,提升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建设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分工、协调和联动机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协调。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大信息安全监控、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信息安全预警和公共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安全可控。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认证、信息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的工作机制。改进并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切实打击和整治互联网违法犯罪。建立信息安全保卫组织和网络信息员队伍,重点加强对网络高危人群的管控,健全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协作联运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加大信息安全知识和防护技术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 责任编辑:王贵莲 )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