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网
苏政发〔2014〕103号
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智慧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大潮中赢得主动、取得更大突破,大幅提升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现就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高效配置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信息化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产用互动,集聚发展。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化应用、共享应用和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和行业用户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智能产品和智慧服务。
——以人为本,惠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智慧江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为牵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信息化、智慧化,切实解决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应用智慧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受,使全省城乡居民共享智慧化建设成果。
——安全可控,统筹推进。坚持智慧江苏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和安全能力,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各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主要目标。
到2016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重点领域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建成智慧产业更加集聚、基础设施更加智能、政府运行更加高效、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网络安全更加长效的智慧化发展体系,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智慧服务业态创新区、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
——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城市和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20M,3G/LTE基站规模达到14万个,整体建设水平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标准。交通、物流、能源、水务、安防、市政、环保、气象等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
——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产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营销等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智能协同制造、O2O(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推广。创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2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500家、智能制造车间200个。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建成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省市县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5%、85%、75%,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超过50%,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纵横贯通的政务网络及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智慧服务业态创新区。建成一批智慧民生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平台,形成一批重点领域大数据开放平台。重点推进30个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一批智慧化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与内容服务、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为主体的新兴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新增产值规模2万亿元。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崛起,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嫁接、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软件产业转型发展、物联网加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国领先的平台经济、智能终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等七大新兴智慧产业高地。
到2020年,建成具有江苏特色、跻身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群,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智慧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先行省份,率先迈入信息社会。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下一代信息网络全面布局,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全地域、无缝隙宽带接入。
1.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光纤、宽带化接入网络,大幅提升传输交换能力和智能调度能力。积极发挥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作用,优化宽带网络结构和性能,适度超前建设广播电视骨干承载网。加快无线城市群建设,广泛开展公共区域、热点区域无线覆盖与商业模式创新。
2.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积极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推进4G通信网建设,实现规模商用。加强未来网络、5G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培育孵化,建设全国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化基地。
3.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融合业务创新、合作模式创新,普及推广宽带业务、融合业务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应用和普遍服务水平。
4.推动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宽带应用支撑平台、宽带产品研发公共平台和宽带服务设施建设。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M2M(机器对机器)等推广应用,加快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和传统生产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大中型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鼓励工业企业综合应用虚拟设计制造、智能测控、精益管理以及集成协同等技术提升智能制造能力。着力培育先进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型智能装备,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智能制造车间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和两化融合智慧园区。
2.加快推进服务制造。支持制造服务化支撑平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远程诊断和产品后市场服务。积极发展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网络制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构建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工业生产规模化和定制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企业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3.推动产品智能化。推进嵌入式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物联网技术融入新产品开发,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拓展功能、提升性能,提高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4.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远程监测信息系统,促进节能增效和安全、清洁生产。以钢铁、建材、化工等耗能企业为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能源管理中心,实施集中扁平化管理。加快推进智慧建设,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5.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支撑,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网络销售,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强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协同应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平台,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创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平台系统,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网上运行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督。
2.建立智能透明的社会管理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智能感知、大数据深度挖掘、云计算分布服务等技术手段,深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集成相关部门业务应用和数据服务系统。大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逐步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政府系统大数据开放门户建设,集中构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应用体系。
3.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系统的建设推广。重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和资源监控、社会治安防控、城乡公共安全保障、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征信管理、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推进智能环保、智能安防等重大示范应用,加快完善社会管理重点领域信息网络体系。
(四)构建智慧民生综合服务体系。
着眼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构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建设更加普惠的综合信息平台。优化增强教育、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就业、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重点开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
2.推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整合。集中现有服务资源,加快建设省市两级公共服务云平台,在街道社区普遍推行云端服务。积极拓宽便民服务和公众参与渠道,促进多部门合力解决民生服务难题。
3.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服务。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加快发展智慧家庭、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体育、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生活类信息服务,推进信息服务市场化、产业化,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
4.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和信息内容服务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电子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用书屋、新媒体传播平台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文化服务业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推进基础设施智慧发展。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加快构建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营服务支撑平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着力推进智慧水利、智慧水务建设,构建完善水利信息服务平台、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防旱指挥系统体系。推进电力能源智慧化,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面提高电网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五)推动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全省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行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空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
1.完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统筹推动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空间化改造,建设基于基础地理信息,兼容时空数据、物联网节点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数据的时空信息数据库,打造多维度、可视化的地理空间框架,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的业务协同和共享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国土“一张图”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国土云”。
2.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集聚各方资源,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快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管理,建立可视化、协同化、智能化城市管控中心和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公共设施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
3.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群建设。以沿江城市带为主体,集中开展智慧城市群建设试点,统筹提高全省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水平。
4.加快建设智慧城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设,构建高效联动、精准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实现“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不断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六)培育壮大新兴智慧产业。
大力推进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化、高质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强化集成电路设计与智能产品研发,推动智能装备应用与智慧服务创新,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江苏品牌、平台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加快形成中坚支柱力量。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平台经济。加快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推动重点行业电子交易平台、云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等特色平台做强做大,大力培育发展自营和第三方电商平台。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鼓励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支持有条件企业加快平台化、网络化转型,迅速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力争实现互联网经济跨越发展。
2.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重点实施行业智能终端、4G智能终端、智能家居产品、智能穿戴式设备产业化工程,支持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和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宽带通信设备、智能网络设备,推进OLED(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江苏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新优势。
3.构建完善大数据产业链。集中省内外优势资源,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型大数据骨干企业。促进大数据在装备、汽车、电力、能源等行业应用,引导支持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数据分析利用,优化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4.发展壮大云计算产业。积极推动云计算服务模式创新,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加快建设“腾云”产业应用平台,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集中开展推广应用,推进广覆盖、高质量、低成本的云服务,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
5.发展智慧服务业。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挥智慧江苏平台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加强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等增值业务发展和跨界融合创新,促进社会保障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智慧旅游卡、金融IC卡(集成电路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加快培育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网游和位置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逐步推进多式联运信息服务一体化,大规模、高起点提升物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6.加快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突破传统软件产业模式,积极推动软件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和平台化转型发展,不断提高软件产业中信息服务业收入比重。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服务的协同创新,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七)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加强智慧江苏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1.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加强对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审查,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快实现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
2.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强智慧江苏重大示范应用、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安全评估和评测,确保安全可控。建立网络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和安全保密检查等基础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建设容灾备份体系,推进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
3.加快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信息安全品牌和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加强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一个整体、一个中心,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负责相关领域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各市要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与智慧发展规划的互动衔接,科学有序推进。成立智慧江苏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智慧江苏建设总体规划、行动方案、推进实施、绩效评估开展咨询指导。依托相关机构成立智慧江苏推进联盟和促进中心,广泛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智慧江苏建设。
(二)完善法规标准和建设规范。
建立健全智慧江苏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管理评估体系和运营保障体系,加强条块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管理协同。推进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信息化工程建设等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资源共享、个人信息保护、传感技术、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电子文件互信互认等方面管理规范,加快制定宽带接入、智能卡一卡多用、传感器标识、物联网专网应用、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建立一批智慧江苏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鼓励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的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制订。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各级政府按照《江苏省信息化条例》要求,整合统筹安排相关信息化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智慧江苏重大项目和智慧产业给予支持,紧扣应用开发、研发转化、人才供给、产业集聚等环节实施精准投入,确保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所需地方投入及时到位。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助推智慧成果转化应用和智慧产业集聚发展。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设立智慧江苏建设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开展股权投资、金融贷款、融资担保、投资保险联动的投保贷一体化组合金融服务。加大与商业银行的融资合作,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江苏建设。建立有利于协同共享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引导社会加大资金投入。探索采用服务外包、公私合作关系(PPP)等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系统。
(四)加大试点示范和产业扶持力度。
加强先行先试,在各市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加快推进智慧江苏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试点示范,重点支持智慧应用、智慧服务等重大示范性工程,促进智慧化建设与产业技术创新协同联动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行业准入、规费减免等政策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认定、服务业品牌认定以及享受相关优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积极组织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快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重点引进信息产业和互联网领域世界知名企业,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五)加快培养智慧化专业人才。
引导鼓励政府部门、重点企业设立专职首席信息官,完善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人才培训、考核、选拔机制。加快实施省人才“育鹰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双创人才”“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支持省内外智慧产业优秀人才和团队在江苏创新创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智慧产业优势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务中心。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29日
评论专区